保护好“中华水塔”——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建设纪实 | 行业新闻 | 文章中心 | 江西同济建设项目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OA 办公
  • 1
  • 2
  • 3
  • 4
  • 5
  • 6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江西同济建设项目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电  话:0799-6322396 
      0799-2190009
传  真:0799-6322396 
邮  箱:jxtjjg@sina.com 
地  址:萍乡市安源区跃进北路203号机电大厦5-7楼 


新闻中心

保护好“中华水塔”——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17-10-18 阅读量:1212 人

位于青海省治多县的长江源头的航拍影像。

饮水思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位于青海省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维系着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生态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三江源生态保护一期工程的收工到二期工程的开启,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2016年,中国一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在这里诞生,这对于三江源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顶层设计指导生态建设

2016年8月23日,对于生态管护员扎西洛桑和索索而言,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当天下午,在青海视察的习总书记通过远程视频察看了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的生态情况。

“我激动了好几天,"回忆起一年前和总书记的对话,扎西洛桑激动不已。他对本报记者说,“总书记嘱咐我们要保护好生态。我们一定不负所托!"

2016年3月5日,中办、国办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正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总体格局,可以概括为“一园三区"。“一园"即三江源国家公园,三区包括玛多县境内的黄河源园区、杂多县境内的澜沧江源园区,以及治多县、曲麻莱县境内的长江源园区,总面积12.3万平方公里。

“2016年4月我们就确立了目标,1年夯实基础工作,2年完成试点任务,5年设立国家公园。"三江源公园管理局副局长任正德对本报记者说。

2017年9月下旬,中办、国办正式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创新试点,为《总体方案》的出台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生态管护助力准扶贫

“噢,可爱的故乡,连绵的山峰和宁静的澜沧江……"

9月23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附近的马日格扎山里,28岁的藏族青年东生一边巡视着山里的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的栖息情况一边唱着歌。这是东生任职生态管护员的二个年头,每天早上7点,他开始一天的巡山工作,附近4座大山几十公里的山路是东生的巡视范围。按照规定,东生一个月要排22天的班。“但是我基本上每天都来,"东生告诉记者,“守护山林是我们每一个藏民应尽的职责。"

在澜沧江源头的昂赛乡,像东生这样的生态管护员有468位。

生态管护员制度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在统筹生态保护和扶贫工作上的机制创新。从2016年开始,园区管委会按照中央准脱贫工作的要求和《试点方案》的部署,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安排专项资金3.1亿元用于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劳务报酬。按照准脱贫的原则,管委会先从园区内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入手,新设生态管护公益岗位7421个,目前共有10057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

“生态管护员制度只是试点的一步。下一步,我们将向全乡推广,终实现一户一岗,并且设立生态检测岗位,发动群众保护生态环境。"昂赛乡党委书记扎西东周说。

环保教育埋下希望种子

“保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因为我们生活在这里。"9月25日,在治多县的吉尕小学,12岁的藏族小姑娘卓玛才仁用稚嫩而认真的语气对本报记者说。

在吉尕小学,环保课是6个年级500多名学生的必修课。“我们不仅设置了专门的环保教室,还设置了两个环保班,"学校的环保教师闹智布美告诉记者,“环保意识要从孩子开始慢慢培养,藏区孩子的环保理念从他们的爷爷奶奶那里传到现在,我们希望延续这种传承。"

从小朋友到大妈大叔,保护环境已成为居住在三江源区群众的共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治多县就诞生了一位环保英雄——共产党员杰桑·索南达杰。23年前,索南达杰壮烈牺牲在反盗猎野生动物一线。他的牺牲掀起了中国在世纪之交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潮,使可可西里和藏羚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环保热点。

在治多县民族中学,新生开学的一课就是环保教育课。在学校专门开设的青少年环境道德教育中心教室,学生们不仅要学习索南达杰的英雄事迹,还要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环境保护情况。除了日常的环保知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也是孩子们要学习了解的内容。

“我们的孩子都是可造之材,是我们今后的环保小卫士,是希望的种子。"吉尕小学的副校长昂文然杰说。

上一篇:关于规范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异议与投诉处理实施意见
下一篇: 建设海绵城市 江西萍乡从全国试点走向全国示范


Copyright© 江西同济建设项目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传真:0799-6322396 邮箱:jxtjjg@sina.com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跃进北路203号机电大厦5-7楼

备案号:赣ICP备2024049460号-1